贺艳兵,男,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长聘副教授(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系太原理工大学2004届应用化学专业本科毕业生。
一、主要教育、工作经历
Ø 2000年9月—2004年7月,太原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 本科
Ø 2004年9月—2009年12月,天津大学应用化学系 硕士、博士
Ø 2010年3月—2012年3月,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博士后
Ø 2012年4月—2013年4月,香港科技大学机械工程系 访问学者
Ø 2013年5月—至今,清华大学深圳研究生院/深圳国际研究生院 副教授
Ø 2016年6月—至今,清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科博士生导师
二、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锂离子电池及其电极材料、超级电容器及其电极材料的制备和研究,包括锂离子电池正负极材料的研究、锂离子动力电池的研究和制备,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超级电容器应用技术研究。
迄今共发表SCI论文180余篇,SCI他引6500余次,14篇入选ESI高被引论文,H因子46;近五年在Nature Commun.、Adv.Mater.、Angew.Chem.Int.Ed.、Energy Environ.Sci.、Adv.Energy Mater.、Adv.Funct.Mater.等SCI期刊发表论文120篇,被Nature、Nature Nanotech.、Nature Energy、Chem.Rev.、Adv.Mater.等SCI知名期刊正面引用和评价;获授权发明专利30项,实审发明专利25项,PCT专利2项;研究成果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排名第五,2017)、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2019)、第十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2018)、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排名第一,2015)和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一,2016);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2019)和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2015);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青年基金项目、广东省产学研合作项目、深圳市基础研究布局项目、企业横向项目等10余项,参与973项目。应邀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和产业论坛做大会、特邀和邀请报告50余次;担任Nature、Nature Commun.、Adv.Mater.、Angew.Chem.Int. Ed.、Energy Environ.Sci.等40余份期刊审稿人和仲裁人;兼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青年编委,中国材料与试验团体标准委员会电池及其相关材料领域委员会委员,深圳市电源技术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三、研究成果
以构筑高安全、低阻抗和高稳定电极/液态和固态电解质系统及界面为研究目标,聚焦于解决当前和下一代电池中的安全问题,主要取得了下列成果:
(1)在国际上率先阐明了钛酸锂电池的界面催化反应胀气机理,获得被行业广泛认可的界面隔绝层解决方案,制备出高密度高稳定且快速充放电性能优异的长寿命钛酸锂材料,研究成果成为产业界和学术界解决钛酸锂电池产气问题和发展高密度、高稳定钛酸锂材料的重要理论依据。
(2)提出了由内至外解决高容量锂金属负极锂枝晶生长和体积变化的实用化方案,率先开发了高强度致密化聚合物电解质和三维多孔铜集流体,促使锂金属的均匀沉积并形成稳定的固态电解质界面(SEI)膜,显著提升了高能量密度锂金属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和安全性能。
(3)提出了聚合物电解质层次结构、三维交联结构和无机离子导体/聚合物复合凝胶固态电解质的设计思想,发展了常温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液的新型聚合物电解质及其原位制备方法,构筑了高稳定和低阻抗电极/固态电解质界面,为高性能固态电池实用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四、获奖和荣誉:
(1)2019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
(2)2017年,项目“高性能锂离子电池用石墨和石墨烯材料”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第五完成人。
(3)2018年,获第十届侯德榜化工科学技术青年奖。
(4)2019年,项目“高安全性二次电池关键材料研究”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第二完成人。
(5)2015年,项目“聚合物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研发和产业化”,获广东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6)2016年,项目“纳微结构钛酸锂负极材料的合成及其与电解液反应活性和抑制方法研究”获深圳市自然科学二等奖,第一完成人。
(7)2016年,入选广东省特支计划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
(8)2018年,获清华大学先进工作者。
(9)2014-2019年,连续6年获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先进工作者。